莱芜论坛-莱芜都市网旗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用户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224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情感故事] 札记、随笔系列之一:切莫望文生义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4-10-20 08:4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札记、随笔系列之一:切莫望文生义



每当回忆起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件往事,心中便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,时至今日仍无法原谅自己。1987年,在我担任职工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中,由于自己的盲目自信,教学中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。一次在课堂上,自己望文生义、主观地把战国时期政治人物李悝(kuī)的“悝”字错误的读作了悝(lǐ),当时学员们虽未提出异议,但后来从学员不同(正确)的读音中,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,治学是多么的不严谨。为此,我查阅了《新华字典》和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前者悝(kuī)字只有一种读音一种解释,后者“悝”字有两种读音两种解释:其一读作(kuī),用于人名,李悝,战国时政治家;其二读作(lǐ),忧、悲之意。十几年来,我在自责的同时并暗下决心,为了不再让这样的“悲剧”重演,我不仅在工作和学习中坚持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即使平时在看电视和阅读报纸的过程中,也特别留意节目主持人、电视讲座主讲人、报纸等媒体中出现的错误。在此仅举几例:某日,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讲座的一位讲课人,把偏安一隅(yú)的“隅”字读作了(ou);某日,省电视台一少儿节目主持人在介绍一名叫“×珏(jué)的少儿时,把“珏”字读作了(yu);在收看省教育电视台“WTO”知识讲座中,一教授竟然把垂涎(xián)的“涎”字读作(yan)。某国有大型企业日报刊登的一篇署名为李雯的文章,作者反复提到自己的名字与著名歌手李玟“同音”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。很显然,作者在此误把李玟(mín)的“玟”字读作了(wen)。在此,笔者并不是有意揭人之短,更不是借此为自己的失误而开脱。而是提醒工作在特殊岗位上的人们,尤其是文化中人,为了不再误导别人,也为了自己的尊严,再也不要臆测和望文生义了。否则,既误人又害己。
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用户

本版积分规则
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
争议投诉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莱芜都市网 鲁ICP备09082194号-1 经营性ICP:鲁B2-20220951号

GMT+8, 2025-5-11 06:28 , Processed in 0.026265 second(s), 28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